&esp;&esp;“这样一来,此后将大大减少工作量,也能多一些时间读书备考。”贾珩思忖道。
&esp;&esp;“不过,我初来乍到,不宜自作主张,还是和宋录事商议一下为好。”
&esp;&esp;贾珩想了想,觉得刚刚新来,他不宜擅做主张,若是宋源觉得可行,再推行文萃阁,也算卖其一个人情。
&esp;&esp;人与人交,不能只索取,而不回报。
&esp;&esp;心念及此,就拿着一摞黄麻纸去寻宋源。
&esp;&esp;再晚一些,估计就回家了。
&esp;&esp;果然,贾珩来到一楼馆厅之时,宋源正在收拾东西,见贾珩来到,笑了笑,说道:“是子钰啊,还没走吗?等下阁中就该敲罄落锁了。”
&esp;&esp;贾珩道:“有件事儿,想要请教宋先生。”
&esp;&esp;见贾珩说的客气,手中又拿着厚厚一沓黄麻纸的文稿,宋源面色诧异了下,放下手中的布包,笑道:“莫非是对经义文章有疑惑不解?”
&esp;&esp;贾珩轻轻摇了摇头,将自己方才的想法和盘托出,最后,朗声道:“宋先生,我以为若行此法,能帮我们省许多事。”
&esp;&esp;宋源听完,则是竟是久久无言,将一双目光惊讶地投向少年,熠熠生辉,心头感慨不已。
&esp;&esp;当真是……少年俊彦,治事之才。
&esp;&esp;贾珩所行之法,哪怕是后世体制内,也是深得领导之心,因为可以说集了不折腾,可操作性强,见效快的优点。
&esp;&esp;写几张小贴士,让木工制几块落地牌子,能糜费几百文?
&esp;&esp;问题这少年才来一天不到,就能想到此法,这就足见洞察之纤微,处事之干练,思虑之机敏,还有先和他来商议,而非自行其是,以为己能。
&esp;&esp;无怪乎那位韩相的公子……
&esp;&esp;嗯,宋源正在心头感慨着,忽然想到什么,面色古怪了下,轻笑道:“子钰为了省时读书,倒是……煞费苦心了。”
&esp;&esp;第45章 世事洞明皆学问,人情练达即文章
&esp;&esp;国子监,文萃阁
&esp;&esp;听宋源之打趣言语,贾珩既没有否认,也没有承认,只是笑了笑,道:“宋先生觉得此策可行就好。”
&esp;&esp;宋源这话,就有着几分亲近。
&esp;&esp;宋源笑了笑,说道:“明天,我就让木工订做一些落地牌子,让各区典书都照此办理。”
&esp;&esp;宋源以举人之位,在阁中担任录事,几乎处理着整个文萃阁图书管理的常务工作。
&esp;&esp;其实,倒也算是屈就了。
&esp;&esp;若是出仕,举人甚至可在偏远地方为知县,但宋源为了在京中备考,从二十岁出头的意气风发,一直考到如今的三十出头,几乎心灰意冷,在国子监中索性就任了录事,也是方便备考。
&esp;&esp;贾珩点了点头,而二人说话之间,就听得铛铛之音传来。
&esp;&esp;文萃阁也敲罄,催离阁中监生,再有半个时辰,就会落锁。
&esp;&esp;宋源笑了笑,说道:“这些纸,先收起来锁放柜子罢,天色也不早了,也该回去了。”
&esp;&esp;说着,将手中的黄麻纸锁进立柜,然后转身,抬头问道:“子钰是食宿都在阁中吗?”
&esp;&esp;一般而言,若是外有亲眷,一般都不会在监中居住。
&esp;&esp;贾珩笑了笑,说道:“我也回去。”
&esp;&esp;“是在宁荣街?”宋源问道。
&esp;&esp;贾珩点了点头,道:“宁荣街的柳条胡同。”
&esp;&esp;宋源笑道:“那倒是顺路一段,我坐着马车来的,路上可以带你一程,你先去上去收拾东西罢。”
&esp;&esp;贾珩拱手道谢,然后,转身回去收拾东西。
&esp;&esp;宋源看着少年离去的背影,手捻颌下短须,面上现出思索,“贾家的人,还真是出了个异数。”
&esp;&esp;他自二十岁上京,在京都蹉跎十余年,最后在京都娶妻生子,买田置业,自是熟知京中权贵,对贾家倒也略知一二。
&esp;&esp;“百年公侯之家,不定什么时候就出一二出色子弟,顶门立户,复可重振家势。”宋源思忖道。
&esp;&esp;少顷,贾珩带着随身携带的东西以及雨伞,和宋源出了国子监,登上
海棠情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