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1060章(2 / 3)

&esp;&esp;朱元璋也是一样的想法:

&esp;&esp;“还能这么赚积分,可惜了咱家没人能赚这个钱。要不然你们下回去挑衅一下其他朝代的人,看看有没有谁按捺不住先动手揍人?”

&esp;&esp;底下的儿子们不想说话。

&esp;&esp;就算这么做真的能挑动对方先动手,他们嘴贱的难道就能逃脱?

&esp;&esp;且不说这样会不会挨一顿打,即便后续计算惩罚和补偿款,光“先撩者贱”这一点就能让补偿大打折扣。

&esp;&esp;一个搞不好,自家也会受罚。

&esp;&esp;朱元璋很快也放弃了这个异想天开:

&esp;&esp;“秦始皇真是好命,怎么他儿子就能化龙?难道他们秦朝王室真是什么龙族血脉,所以秦始皇才把图腾定为龙?”

&esp;&esp;朱标提醒父亲:

&esp;&esp;“秦人自己都很意外这一点,那位秦王时期的秦始皇看起来事先并不知情。”

&esp;&esp;朱元璋振振有词:

&esp;&esp;“那就是不同世界情况不同,说不得他那个世界就是有神兽血脉的。”

&esp;&esp;讨论这些也没什么用,研究出了真相并不能让他们获得什么好处。各朝反而要头疼,神龙血脉一出,自家的统治会不会受到影响。

&esp;&esp;谁让从秦始皇之后,皇帝们都爱自称真龙天子。结果他们是不是真龙不知道,秦始皇他儿子确实是真龙。

&esp;&esp;这就尴尬了。

&esp;&esp;离得远的朝代还行,秦始皇都死多少年了。离得近的比如汉初,少不得有人觉得“祖龙虽死魂犹在”,始皇帝的魂魄不知道在哪儿盯着他们呢。

&esp;&esp;刘邦听着萧何絮絮叨叨地说这件事不能轻忽,要防止秦人起复,更要防止六国之人借机生乱。

&esp;&esp;刘邦喝了口酒:

&esp;&esp;“你是想说跟着我的那些老兄弟吧?”

&esp;&esp;真正能生乱的,反而是那些出身六国的开国功臣。他们虽然不会为秦朝复国,却不妨碍他们拿秦朝说事,给大汉的统治添堵。

&esp;&esp;萧何没有说是也没有说不是。

&esp;&esp;刘邦忌惮淮阴侯的兵权,但在他看来,与其防备韩信,不如防备其他功臣。

&esp;&esp;韩信只是单纯的想裂土封王不说,还特别好忽悠,是把好用的刀。其他人可不一样,那些六国王侯小心思多得很,这种人才是真正的毒蛇。

&esp;&esp;刘邦诛杀功臣,杀的又有几个是旧贵王侯呢?大部分都是没有根基的新贵,看似煊赫,其实能给大汉造成的影响非常有限。

&esp;&esp;但萧何也知道自己说了没用。

&esp;&esp;刘邦要是真的削藩对着那些旧贵削,不用等他死后吕雉辛辛苦苦维持三方制衡了,现在功臣就能集体造反拔刀相向。

&esp;&esp;这一点萧何之前也没看透。

&esp;&esp;他当时和刘邦的想法是一样的,觉得跳得欢的那些异姓王最危险。直到翻看史书看到了后续这些旧贵对大汉政权更替的插手之后,才猛然惊觉不对劲。

&esp;&esp;明面上蹦跶的,都是好对付的。

&esp;&esp;剩下那些人看似忠心耿耿,实际上内里藏奸。他们从来不会跳到明面上和皇帝对着干,让皇帝觉得他们乖顺没有威胁,这才是高明的手段。

&esp;&esp;甚至后头吕雉掌权、诸吕之乱、景帝削藩、武帝推恩,这些事件发生的时候,这群人也没有傻到表露野心。

&esp;&esp;表面上好像是汉室宗亲在和外戚、在和皇帝进行内部斗争,没他们六国旧贵什么事情。就算有,他们也是马前卒。

&esp;&esp;但你看结果呢?

&esp;&esp;结果是跳得欢的都没了,他们还在。他们改头换面,从“六国王侯”变成了“世家大族”,潜移默化地对大汉统治伸手。

&esp;&esp;终于在王莽篡汉时彻底掌握了主动权,敢和天子叫板了。

&esp;&esp;王莽篡汉靠的是他作为儒家领袖,得到了大量儒生的支持。儒生是谁?不就是世家吗!

&esp;&esp;可惜王莽没用,被推翻了。

&esp;&esp;但问题不大,新来的刘秀再怎么英明,也还是拿世家没辙。

&esp;&esp;刘秀已经意识到了大汉受世家掣肘的问题,于是他搞了个度田令。结果非但没有成功,还引得各地豪强势力纷纷举兵谋反,差点就被世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海棠情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