月滴水未下,全境大旱。
&esp;&esp;一时间朝廷的注意力就全被吸引了过来。
&esp;&esp;朱元璋却没有第一时间处置旱情,而是着人将河南的所有奏疏,全部查了一遍。
&esp;&esp;并未发现任何灾情的奏疏。
&esp;&esp;于是他一边下旨给河南布政使,询问当地情况,一边派出锦衣卫去调查。
&esp;&esp;陈景恪一开始还有些懵懂,山东大旱,关河南什么事情?
&esp;&esp;不过很快就反应过来,山东河南在地理上,其实可以看做是一体的。
&esp;&esp;不可能山东全境大旱,河南没有出一点问题。
&esp;&esp;至少和山东毗邻的那几个县,多少会有点异常情况吧?
&esp;&esp;现在河南那边没有任何情况,要么是有人截留了报灾的奏疏,要么是地方官不顾民情瞒报。
&esp;&esp;当然,只是有这种情况。
&esp;&esp;所以朱元璋才没有直接处置,而是派人去调查。
&esp;&esp;想通了这些,陈景恪也不得不佩服老朱的智商,然后对朱雄英说道:
&esp;&esp;“你要是有陛下这种处事能力,那该多好啊。”
&esp;&esp;朱雄英没好气的道:“说的你很厉害一样,比我大那么多岁,你不也是才反应过来吗。”
&esp;&esp;陈景恪理直气壮的道:“我是做臣子的,反应慢点又咋了,大不了当个小官混日子。”
&esp;&esp;“你是储君,反应慢了那可就惨喽。”
&esp;&esp;朱雄英鄙视的道:“你现在越来越无耻了,你那么蠢,我要你何用。”
&esp;&esp;说笑过后,朱雄英疑惑的道:“山东发生那么大的灾情,你还有心思开玩笑?”
&esp;&esp;陈景恪说道:“如果是黄河改道之前,我肯定会发愁。现在吗,我反倒觉得来的好。”
&esp;&esp;朱雄英顿时就明白了他的意思,说道:“有道理,至今尚有许多人还认为,黄河改道劳民伤财。”
&esp;&esp;“相信这次能堵住他们的嘴了。”
&esp;&esp;陈景恪摇头道:“堵不住的,人最难的就是承认自己的错误。”
&esp;&esp;“我觉得好,是因为旱情可以坚定支持朝廷之人的信心,提高百姓对朝廷的信任。”
&esp;&esp;“对于朝廷来说,这才是最重要的。”
&esp;&esp;他并不是真的不担心山东大旱,而是这次大旱并不会造成太严重的后果。
&esp;&esp;其一,黄河改道,今年夏收山东喜获大丰收,百姓家里多少都有点余粮。
&esp;&esp;其二,旱情对黄河沿岸的耕地,影响不大,可以确保一部分收成。
&esp;&esp;当本地有足够的粮食,就可以就近赈济,降低灾难带来的危害。
&esp;&esp;然后朝廷再从未受灾的地方,抽调一部分粮食过去,就能帮助百姓度过难关。
&esp;&esp;事实上情况确实如他所想。
&esp;&esp;其后不久,山东布政使再次上了一封奏疏。
&esp;&esp;详细统计了山东的储粮和受灾情况。
&esp;&esp;由于夏收大丰收,储粮暂时足够,所以粮价并未上涨太多。
&esp;&esp;黄河沿岸的良田皆未受到影响,可确保不会全境绝收。
&esp;&esp;而且为了应对灾情,他们正动员受灾百姓,开挖沟渠将黄河水引到更远的地方,灌溉更多的土地。
&esp;&esp;尽可能减少损失。
&esp;&esp;此举可以说是救灾和以工代赈的样板了。
&esp;&esp;朱元璋对山东官吏进行了表彰,同时免除了山东一年的赋税。
&esp;&esp;为了稳妥起见,还是通过大运河,运送了大批粮食过去。
&esp;&esp;黄河在此次旱情中起到的作用,也验证了改道的正确性。
&esp;&esp;让不少持不同意见的人,彻底闭上了嘴巴。
&esp;&esp;但也有不和谐的地方,河南与山东毗邻的几个县,确实也受到的旱情的波及。
&esp;&esp;有的县为了自己的政绩,选择了瞒报。
&esp;&esp;有的县上报了,但上面的人为了政绩选择截留。
&esp;&esp;最终那些为了政绩不顾百姓死活的人,全都落了个剥皮萱草的下场。
海棠情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