&esp;&esp;此战能轻松获胜,最主要原因是大食近卫骑兵经过一天一夜的奔袭,唐军铁骑以逸待劳,直接将大食阵型打散。
&esp;&esp;而且唐军比大食足足多了三万骑。
&esp;&esp;其他单兵素质、武器盔甲,和李瑄连斩大食猛将一样,都是胜利的因素,而不是完胜的关键。
&esp;&esp;大唐联军的步兵,已经在向萨末鞬城移动。
&esp;&esp;不久后,就会在程千里的率领下到达。
&esp;&esp;整个河中,只剩下萨末鞬城对唐军来说有一些威胁。
&esp;&esp;萨末鞬城是一座孤城。
&esp;&esp;唐军在不缺乏粮草的情况下,围着萨末鞬城,迟早让萨末鞬城绝望。
&esp;&esp;萨末鞬城内部也非铁板一块,国都中的康国人没有想法是不可能的!
&esp;&esp;因为李瑄手下就有不少康国士卒,他们的家人就在萨末鞬城中。
&esp;&esp;李瑄还得到一条消息,萨末鞬城中的大食守军,不是呼罗珊人,而是其他行省来的步兵,多为没有经过训练的“志愿兵”。
&esp;&esp;战斗力和战斗意志,无法与职业兵相提并论。
&esp;&esp;当天下午,程千里所率步兵到达萨末鞬城。
&esp;&esp;步兵围堵萨末鞬城的同时,帮助打扫战场,看押俘虏。
&esp;&esp;参战的骑兵士卒,可以好好休息一番。
&esp;&esp;等他们睡醒,就有香喷喷的马肉食用。
&esp;&esp;近在咫尺的萨末鞬城,又是不同的光景。
&esp;&esp;许多萨末鞬城的守军,亲眼目睹唐军只用半天时间,就将他们的骑兵打得崩溃。
&esp;&esp;唐军的凶狠使他们心惊胆寒。
&esp;&esp;再看城外,大唐兵马林立,除了刚到达的步兵外,骑兵似乎并没有损失多少。
&esp;&esp;很快,萨末鞬城中的康国人也知晓这件事情。
&esp;&esp;从远征军的失败,到怛罗斯之战,再到萨末鞬城之战。
&esp;&esp;但凡有点脑子的人,都知道大食帝国已经无法守住河中……
&esp;&esp;第337章 攻克萨末鞬城,总督的末路
&esp;&esp;唐军的步兵到萨末鞬城,故作声势地组装攻城梯,攻城车。
&esp;&esp;同时,李瑄下令工匠制作投石车,而且还是在城北的那密河畔,不加掩饰地制造。
&esp;&esp;大有趁骑兵大战胜利,一鼓作气攻城之势。
&esp;&esp;唐军此举,加剧了萨末鞬城中大食人和粟特人的矛盾。
&esp;&esp;归根结柢,萨末鞬城是粟特人的城池。
&esp;&esp;曾经的萨末鞬城是贵霜帝国的重要城镇,被华夏称为康居。
&esp;&esp;也是丝绸之路在河中最繁华的城镇。现城内康国百姓有近三万。
&esp;&esp;另外还有近两千的康国士兵。
&esp;&esp;这些士兵本是听从亲大食的康国王调遣的,但目睹大食的失利以后,他们不再效忠国王。
&esp;&esp;粟特人是逐利的民族,他们锱铢必较,在势不可为的时候,更容易做出清醒的判断。
&esp;&esp;大食阻碍他们的信仰,此时让大食人占据萨末鞬城,是对他们的侮辱。
&esp;&esp;在唐军打败大埃米尔骑兵的第五天,康国人军士在西城哗变,准备进攻康国王宫,将呼罗珊总督和康国王逮捕,从而逼迫康国士卒向唐军献城。
&esp;&esp;但康国人低估了呼罗珊总督。
&esp;&esp;呼罗珊总督虽因城外的大败意志消沉,悲痛绝望。但他知道此时此刻,城中的康国人是不稳定因素。
&esp;&esp;而呼罗珊总督将骑兵和亲卫全部交给大埃米尔后,大食军士还有一万余人,在内忧外患下,不可能主动将萨末鞬城中的男女老少全部屠了。
&esp;&esp;但这不代呼罗珊总督不去防备。
&esp;&esp;如果大食骑兵胜利,呼罗珊总督完全没必要担心,因为康国人是审时度势的。
&esp;&esp;问题是惨败!
&esp;&esp;接连的惨败,使康国人认为大食人不可能再是天将军的对手!
&esp;&esp;萨末鞬城的四门,全部换成大食士卒,重兵把守,防止康国人攻击城门,
海棠情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