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海棠情欲>情欲小说>祥瑞:王莽和他的时代(出版书)> 祥瑞:王莽和他的时代(出版书) 第70节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祥瑞:王莽和他的时代(出版书) 第70节(2 / 3)

有黄金的人的心,也就是普通老百姓、穷人的心。

&esp;&esp;因此,收缴黄金又拖着不予兑换,打击的就是那些手里、家里藏有黄金的富人;所收的人又是“列侯以下 ”,一个人不是列侯还有黄金,那就主要是豪杰商贾了,所以目的仍然是抑制贫富分化。当时的老百姓八成会乐见这条政策。

&esp;&esp;到了始建国元年,皇帝正式推行新朝的货币改制,废除了会令人想起“刘”字的“刀币”,也禁用了五铢钱,然后分两步推行了新朝的货币改制 12 :

&esp;&esp;第一步,发行了新的重一铢、面值为“直一”的小泉,和居摄期间发行的重十二铢面值为“五十”的大泉并行。试行一年,发现不太好用,老百姓私下里还是爱用五铢钱。这不纯粹是因为习惯,而是小泉的面值太小,大泉的面值又过大,就好比只发行了1元钱和100元钱的两种货币,用起来当然不方便。

&esp;&esp;出于纠正货币种类太少、面值不便的目的,到了始建国二年,皇帝启动了第二步,这次的动作很大,结果把币种和面值又搞得太复杂,有“五物六名二十八品 ”,统称“宝货”:

&esp;&esp;五物,就是金、银、铜、龟、贝这五种铸币的材料。

&esp;&esp;六名,就是有黄金、银货、龟宝、布货、贝货、泉货六个币种,细看来,其中的布货、泉货都是由铜铸造,所以“五物”才有“六名”。

&esp;&esp;二十八品,就是上面的这六个币种,又各自有层次不同的币值,加起来一共是二十八个,太过复杂,就不抄录了。只说其中的龟宝、贝货是按照尺寸大小来确定面值,其他的是按照重量。

&esp;&esp;显然,这么复杂的币种和币值,使用起来很不方便。一个老百姓拿到一个钱,如果他目不识丁,不认识上面的面值,只掂量一下重量是白搭的。若是不幸收到贝货和龟宝,还要找尺子量一量才放心。这样的货币,不必说流通,就算是收藏也很复杂。

&esp;&esp;一段时间以后,皇帝发现确实不方便,就废止了龟宝、贝货、布货,只留下金银,以及面值为“一”的小泉和面值“五十”的大泉。换句话说,这次在历史上空前绝后的“宝货制”也就名存实亡了,其影响大概也有限。而且,到始建国天凤元年(约公元14年),皇帝对以往的货币改制进行了彻底检讨,重订改制,这次终于简单了,其中最常用的货币只有两种:一是货泉,重五铢,面值为“一”;一是货布,重二十五铢,面值“二十五”。

&esp;&esp;其实,这个面值为一、重五铢的“货泉”,就是原来的五铢钱,皇帝的货币改制重新回到了原点,此后,新朝的货币制度也就逐渐稳定了。从居摄二年到始建国元凤元年的六七年间,先后改制三四次,造成了较大的混乱,但得承认最后一次终于稳定了。

&esp;&esp;但许多臣民却遭受了不小的损失,因为这数次改制有一个共同点,就是每一次发行的货币都比以前重量小、面值大,形成了事实上的贬值。在贵金属充当货币的年代,贬值就意味着财富转移,也就是转移到了朝廷手里。而这正符合王莽最初的意图:谁手里的钱越多,谁遭受的损失就越大,那么社会也一定会更公平。

&esp;&esp;以上就是王莽在儒家精神,或者更准确地说,是在《周礼》的框架下,推动的财政、金融、经济改制,也是后世所谓“王莽改制”的最重要部分。

&esp;&esp;他会成功吗?

&esp;&esp;至少在最初的岁月里,刘歆、扬雄、桓谭等人,都充满了希望。

&esp;&esp;12改革的成功与虚无

&esp;&esp;后世有人问,从“王田私属”到“五均六筦”,新朝的改制是一种“社会主义”吗?

&esp;&esp;当然不是。

&esp;&esp;因为新朝改制是通过强化国家统制经济,打击商人豪杰,扩大私人工商部门征税,从而试图消除贫富分化和土地兼并,与社会主义所蕴含的工业化时代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以及意识形态内涵,不是一回事,其思想的源头是儒家崇尚民本、仁政、患不均的政治精神。

&esp;&esp;后世还有人问,那是否属于“计划经济”呢?

&esp;&esp;当然也不是。

&esp;&esp;新朝的改制虽然把国家统制经济作为核心,但既没有计划经济所蕴含的分配思想,也不具备计划经济得以实现的统计、财政收支等数目管理的基础。这种统制经济的思想源头,是儒家崇尚“大一统”和圣王统治,警惕利益集团侵害百姓的政治精神。

&esp;&esp;这两种政治精神,在当时是通过《周礼》体现的。《周礼》的来源无论是否可靠,是否为“六国阴谋之书 ” 13 ,在当时许多儒生眼中,就是周代传下来的三代之治,也就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海棠情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