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那夜之后,杜若烟在松山书院的日子,宛若一池静水,偶有微风掠过,泛起细碎涟漪,转瞬又复归平静。
她原以为,爹爹必会因那般荒唐行径大发雷霆,严辞斥责。可没想到,杜珂竟是对她视若无睹,神色间既无训诫,也无温情,仿佛将她整个人暂时从眼底抹去。反倒是唤了杜若璞数次,以讲学为名,旁敲侧击地询问过那夜的行踪。哥哥未曾掩饰,实话实说。但奇怪的是,从那之后,杜珂便再未追问过她。
她注意到,爹爹这几日行色比往常更加匆促。白日讲学甫一结束,便有一乘青呢小轿静候于书院门外,载着他匆匆下山。有人私下传言,与京师公事相关。杜若烟虽不明所以,却也能察觉,他的重心已不在她这个女儿身上。
至于杜若璞,自那夜失态之后,反倒待她愈发体贴周全,几乎无时无刻不在她身侧,护得紧密。松山书院无人不晓这对杜氏兄弟的情深义重,“杜晏”与他二人总是并肩而行,形影相随。
可只有杜若烟心底明白,哥哥温润带笑的眼底藏着多少克制的波澜。那夜的放纵是情难自禁的意外,彼此滚烫的呼吸与战栗的触碰都成了不可复得的秘辛。他们都清楚,无论于她清誉,还是于父亲仕途,那般情态皆是玩火自焚——尤其父亲正处官复原职的紧要关头。
那日杜珂唤杜若璞前去,除询问当晚之事,更是严辞叮嘱二人此后须谨言慎行,莫授人以柄。杜若璞何等聪敏,自是心如明镜。于是,他待她依旧温柔,却严守分寸,再无半分逾越。
杜若烟想来便觉心安。只要哭包哥哥不再惹事,爹爹也无暇苛责,她的小日子便能静好无虞。渐渐地,她竟也习惯了书院的生活。起初的不安与拘谨,慢慢褪去,反倒有些如鱼得水。她聪慧,举止温和,不出几日便得了书院弟子们的好感。
若说真有什么美中不足,便只剩下书院那头号小霸王——徐子文。他好似专与她作对,成了她惬意生活里唯一、却格外恼人的波澜。
此人仗着家世与体格,放肆乖张,生来眼高于顶。见“杜晏”温雅纤弱,总调笑她毫无男子气概,偏偏就要找她麻烦,言语挑衅,甚至几次试图当众奚落。
就在今次的书院春祭上,便闹出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
春祭是书院一年里的大典。先在先师祠前行礼,焚香献帛,学子们依次跪拜。礼毕,朗读《大学》《中庸》篇章,提醒众人端正学心。接着是释菜,用瓜果清水陈列案上,寓意学子当如清泉澄明。最后才是讲经、校射与分韵唱和,既是祭礼,也是才学与技艺的比试。
晨起,祭礼庄重,学子皆衣冠肃整。“杜晏”跪列其中,随众一同行礼,心底自觉敬畏,不敢有丝毫怠慢。徐子文却在侧目打量,眼神里带着几分看热闹的意味。
及至午间会讲,张山长发题:“《中庸》有言——射有似乎君子,失诸正鹄,反求诸身。诸君以为如何?”
南北学子立场不同,争辩不休。南方多言心正为本,北方则重技艺为先。杜若烟心思细腻,便起身引《诗》《礼》为据,娓娓而谈:“君子行射,不在一矢之中,而在端心正身,心正,方能中道。”
她声音清朗,本是正理。可徐子文早就不服她,当即冷笑:“若只是空谈心正,难道弓弦会因你一片诚心,就自己射中?不中便是不中,技艺不济,何必托词。”
话声落下,北方学子轰然笑出。杜若烟脸色一僵,却仍沉着回礼,未失分寸。
午后,射圃设靶。众学子依次上前,揖而后射。徐子文臂力天生,张弓如满月,连发数矢,箭无虚发,箭箭正中红心,喝彩不绝。
待到杜若烟上前,场内窃语四起,皆等着看笑话。她自幼与哥哥练过射礼,礼数熟悉,技艺却不济。果不其然,第一箭偏出半个靶面,笑声四起。
徐子文声音高扬:“果真是只会空谈,不会射箭!”
杜若烟脸上一热,却仍按礼再揖,低声自责:“技艺不精,失诸正鹄,皆我心不正。”
杜若璞眉心一紧,立刻拱手道:“堂弟素不擅射,不若由在下代他一试。”语里护意分明。
可徐子文冷声拒绝:“会射本就各人亲试,岂有代劳之理?若心正就能中,何须别人替他?便让晏兄再射一箭,看看是心正,还是弓正。”
言辞咄咄,笑声再起。杜若烟手心发凉,正不知如何,李文博忙出来打圆场:“子文兄此言太过。射礼重在行礼,不在中与不中。晏兄之说,亦未必不可。”
场面稍缓,谁知徐子文一声哧笑,目光紧紧落在杜若烟身上:“既要讲中庸之道,那便由我助他一臂。心与技并,南北互补,才算真正的中道。”
他忽地走上前,在众目睽睽之下伸手,覆上杜若烟执弓的手。动作若玩笑,却正大光明。
杜若烟心头骤然一紧,手臂微颤,想抽却抽不回。她面上强自镇定,唇角却绷得死紧。
杜若璞指节紧攥,袖口被他生生拽皱,眼底一片暗色,却终究忍住不动。
“你心正,我技精,”徐子文低声
海棠情欲